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地區平埔族的遷移與新竹開發

本文為八十三年文藝季「竹塹思想起」專題演講系列之一。 講師:張炎憲 日期:83年2月24日 騰稿整理:張惠真 平埔族研究資料向來稀缺,但若想重現台灣開墾的原貌,平埔族是不能忽略的一環。新竹竹塹社的平埔族屬於道卡斯族,原有七姓,目前僅剩廖、潘、三、衛、錢五姓,約一百二十多戶,但能說族語的人幾乎沒有。清乾隆年間因竹塹社協助朝廷有功,乾隆帝於竹北新社賜封采田福地給七姓,成為竹塹社之象徵。采田福地內有神主牌,列七姓祖先,錢姓在中間。此神主牌後來被流傳為土地公,其實應該是蕃仔爺,是竹塹社拜祖先,而非漢人祭拜偶像(神)。 竹塹社的祖先是從何處而來,至今尚無定論,竹塹社後代對自己的祖先也有很多解釋,有些參雜漢人祖譜的影響,也有說是從苗栗後壠登陸後輾轉北上,甚至是荷蘭人後代的說法。平埔族最初在台灣是主要族群,漢人來了以後慢慢變成少數、被欺壓的族群,這樣的改變會給族群的自我解釋帶來變化,對於釐清真相造成困難,但也更可看出文化變遷。 乾隆年間因頭前溪氾濫,竹塹社人遷移擴散到整個新竹地區,甚至遠及台北。漢人移墾雖為台灣開墾之重要因素,但有很多區域,譬如關西或宜蘭,其實是平埔族更早進入開墾成功後,漢人才跟著進去的。竹塹社的發展先是受到漢人影響,在自然競爭上處於劣勢,後來日本政府取消蕃大租,奪取了竹塹社的經濟權,才造成整個族群瓦解。1904年後,竹塹社平埔族漢化急速加快,沒錢又沒土地,只能到處流浪,稀釋消逝在漢人社會中。 我們常忽略平埔族對新竹的開墾貢獻。某些地區的竹塹社平埔族與漢人友好,常常合作開墾,招漢佃也對平埔族改善生活有幫助。但是當漢人經濟力量越來越大,便將土地據為己有,新竹地區就在竹塹社興衰的過程中逐漸開發。日治時代後,平埔族不敢承認自己是平埔族人,即便今天對原住民的觀念改變,查訪相關人物的時候,還是常常受到懷疑與不信任。其實所謂漢化並非單方面,漢人也有很多地方受到平埔族的影響,兩者互相浸染。或許應該用一個更中性的詞彙來詮釋蕃漢互相浸染的過程,才能更客觀的了解平埔族的世界。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炎憲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5/1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