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民國84年4月15日,竹塹大學文史學苑第一期系列課程內容。 台灣的考古遺址遍布全島,大致分成聚落遺址、墓葬遺址、宗教儀式遺址、耕作地或農小屋、獵小屋遺址、石器製造或原料產地遺址及古戰場遺址等。 台灣遺址的特徵是考古遺物常常保存在地層裡,年代較晚的則常在地表,因此考古學家只能拿著地圖做地表調查,或者公路開挖,常會發現遺留在地層中的遺物。 台灣考古學約在1896年由日本學者如伊能嘉矩等人引進,主要以台北盆地為中心調查,後來這些學者被派去中央山地地區做原住民調查,就把考古學也帶過去。1930-1940年代,鹿野忠雄等人成為台灣考古學主力。日治時代末期,日本學者開始有秩序地研究發掘台灣考古遺址,將研究領域從山地推展到平原地區。戰後,國分直一等日本學者又培養起台灣第一代考古學家,1949年後來自中國的考古學家也加入這塊領域。 1960年後,耶魯-台大合作計畫發掘了大坌坑、營埔、鳳鼻頭三個重要遺址。1980年代台灣工商業發展需要大量土地,許多考古遺址被放棄。直到十三行遺址的保護搶救運動,才讓大眾開始理解保存台灣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桃竹苗地區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一是龍潭鄉三和,另一是苗栗縣大湖鄉新開村(伯公壠遺址)。新石器時代則有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遺址、桃園大園尖山遺址、坪頂厝遺址及苗栗縣山佳里遺址。海岸地區的新竹香山南港沙丘與苗栗苑裡遺址都有貝塚遺址。 區域史的研究不能侷限於特定時間或地區,台灣不應該只有漢人四百年歷史,而是有五萬年的活動歷史。而自然環境的變動,也是必須要考慮到的重要因素。譬如台三線從史前時代的水陸兩用路線、漢人的水運道路、清代茶葉的出口路線,日治時代的台車鐵道,最後成為今天的高速公路。同樣都是台三線,在各種時代嶄露出不同風貌,都是我們應該去探尋的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