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電影全能周宜得訪談紀錄

訪談紀錄在台灣電影界工作半世紀以上,電影家周宜得的故事。小時候在撥放電影(當時稱「活動寫真」)的混和館新竹座,因被老闆賞識而開始學習放映技術等電影知識,周宜得的人生除了中途赴日學習飛航技術,繼而回台短暫成為航空飛行機關士外,其餘心血皆投入在電影上。 周宜得的電影經歷從日治時代的啟蒙,後期至台北成為三聲電影院經理,豐富如同一本台灣近代電影史。訪談中他提到劇院的演變,一開始新竹座是混和活動寫真、日本歌舞劇、歌仔戲為主的娛樂場所,當時的活動寫真是需要「辯士」(電影解說員)在一旁口述,與放映師一同工作,其技藝口才對放映成功與否事關重大。而之後劇院增加,民國三十五年他在新世界、露天戲院、桃園大同戲院工作,相關的電影技術如辯士、廣告、排片都「做透透」。 當時在宣傳電影手法上除了人工沿街宣傳、邀請重量明星蒞臨,還曾在放映「桂河大橋」時,製作木橋放置街上做為廣告,吸引人潮的創意。彼此競爭的劇院也會在選片上彼此較量,有強檔對上強檔,或是古裝對上戰爭片的情況。周宜得後來在台北擔任三聲(國聲、新聲和樂聲)電影院經理時,經營首重選片,他先掌握新片的完成時間,把握取得片子的先機。再者,排片時每部片子都要準時開演和結束,方便遠來觀眾的感受。劇院內場地的清潔、音響、光線、通風、安全也都是注意要點。職業上的專業提升後,也才會提高生意。回顧過去的感想,他自認對電影已是「一心一意」的投入。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張德南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5/1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