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後,由於日本人的開發,全台有幾個區域性大都市紛紛興起,其中也包括新竹市。人口增加,社會文化活動需求也增加,戲院因應而生。1908年新竹市第一家戲院「新竹座」建造完成,就是為了滿足電影放映之需求。 新竹座起造人為高松豐次郎,從1903年起就時常引進各類影片來台灣公開播映。當時的電影被稱作「活動寫真」,主要內容大概是政治軍事、風景等等,也有一些紀錄與劇情短片。高松播放影片的場地大多在舊孔子廟(今中興百貨與國際戲院之間)之廟埕,但他覺得不甚理想,才興建了新竹座戲院。高松後來還受台灣總督府之託,拍攝了台灣首部紀錄片「台灣實況の紹介」。 新竹座為木造二層樓建築。由高松豐次郎與新竹當地人士合股建造,高松主掌經營權,奠定了台灣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新竹座首映影片為印刷彩色的人工著色影片,由於反應熱烈,同時又引進了較長的著色影片跟紀錄性短片。 新竹座為混合式戲院,除了放映影片,也上演能劇、舊劇、支那演劇、連鎖劇、西洋奇術、新劇。門票票價一等30錢、二等20錢。 1917年高松氏因經營不善把新竹座讓渡給朋友,此後新竹座經營方式改為與台北「世界館」連線放映,大部分為美國片。新竹另外有一間「竹塹俱樂部」戲院,演出戲劇為多,但競爭不過新竹座,兩年後就停業了。 新竹座由日人興建,主要還是迎合日人需求並配合官方社會宣傳作用,「活動寫真」在新竹人心中也遠遠比不上傳統南北館的子弟戲團。1920年代以後歌仔戲也流行到新竹座公演,新竹人走進戲院的機會才多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