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市街的出現與發展

本文出處《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p.367-390。 摘要 新竹舊名竹塹,早在明鄭時代即已出現,地名緣起仍無可考。竹塹地名被沿用到光緒年間淡、新分治後,始漸被新竹取代。清雍正9年(1731),淡水廳由分防廳改制為屬廳,竹塹在漢墾背景和風水吉穴考量下成為廳治所在,成為地方行政中心,奠定市街發展基礎。日治以後,本市除先後被設為新竹廳、新竹州的行政中心外,也透過交通建設,而擴大新竹市的腹地;引進一些農、礦產品加工業,而使本市由以消費為主的中地型市街,逐漸轉為生產與消費並重的都市。戰後,新竹市的都市成長和都市化速度雖曾出現一段時期的停滯現象,但隨著「省轄市」的建置和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近年來已成臺灣科技產業的重心,也是臺灣都市化速度最快的都市之一。

新竹300博覽會於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在新竹文創館舉行為期9天的展覽,規劃六大城市展區,包含「光輝城市」、「酷暖城市」、「自造城市」、「不老城市」、「漫遊城市」與「超萌城市」,及「新竹風起」、「城市願景」二大多媒體專區。是新竹300年來史上第一次的博覽會,不僅是民眾理解新竹歷史、產業變遷及願景的最好機會,更找回新竹人的認同感、光榮感與幸福感。

本件屬於新竹300博覽會「關於新竹」(影音及出版品)
內容包含新竹300博覽會成果影片「感謝有你」與新竹300博覽會專曲「心。築」,作為紀錄博覽會點點滴滴的載體以為後世傳誦。另外,為了紀念新竹開墾300年,新竹市政府亦出版相關圖書:《九降風吹三百年-新竹歷史散步》、《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及《新竹300-到我的城市吹吹風》。此三冊圖書從生活角度、歷史角度及教育角度,帶領民眾走入新竹300年歷史文化,進一步了解新竹市的過去與未來。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