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處《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p.340-366。 摘要 1756年淡水廳治遷至竹塹,讓新竹成為清政府在北臺灣最早設立的行政中心,甚至早於臺北、桃園、臺中等今日直轄市。多數人採藍鼎元〈謝郝制府兼論臺灣番變書〉的說法,認為竹塹是得利於彰化、淡水中間的地理區位。本文利用荷蘭時代史料《熱蘭遮城日誌》,以竹塹地區的贌金和貨物進出口記錄,與臺灣同期各地比較,發現當地原住民的貿易需求與商品供應能力,促進了清代竹塹地區的拓墾與港市的形成,並為淡水廳治設於竹塹的原因之一。
新竹300博覽會於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在新竹文創館舉行為期9天的展覽,規劃六大城市展區,包含「光輝城市」、「酷暖城市」、「自造城市」、「不老城市」、「漫遊城市」與「超萌城市」,及「新竹風起」、「城市願景」二大多媒體專區。是新竹300年來史上第一次的博覽會,不僅是民眾理解新竹歷史、產業變遷及願景的最好機會,更找回新竹人的認同感、光榮感與幸福感。
本件屬於新竹300博覽會「關於新竹」(影音及出版品)
內容包含新竹300博覽會成果影片「感謝有你」與新竹300博覽會專曲「心。築」,作為紀錄博覽會點點滴滴的載體以為後世傳誦。另外,為了紀念新竹開墾300年,新竹市政府亦出版相關圖書:《九降風吹三百年-新竹歷史散步》、《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及《新竹300-到我的城市吹吹風》。此三冊圖書從生活角度、歷史角度及教育角度,帶領民眾走入新竹300年歷史文化,進一步了解新竹市的過去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