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處《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p.96-130。 摘要 不少研究者以省籍畫分族群身份,把原籍福建省的漢民都視為閩南人,原籍廣東省者皆歸於客家人,如此標識族群屬性的方式是流於過度簡化,因為閩、客兩族群的領域範疇不以省界為邊界。 為了進一步建立語言與族群分類的鏈結,作者利用地名學的理論知識,並從《新竹縣采訪冊》、《新竹縣制度考》、《淡新檔案》、《土地申告書》、《臺灣堡圖》等文書、圖資中,廣蒐閩、客式地名,再以清代後期、日治中期與現代作時間切面,繪製研究區(今新竹市)在這三個時期的閩、客地名分布。藉由三張主題地圖展現之空間自明性,顯示竹塹古城區乃至新竹市全境整體而論,皆為閩南地名占優勢,尤其西、北半壁平原幾為純閩式地名區,客式地名僅存於東南側丘陵一隅,閩、客兩者領域範圍相差懸殊,空間分布型態判然可識,這點與韋煙灶以世居家族代表閩、客族群的研究大致相符。 新竹市的閩、客式地名與閩、客兩族的空間分布具有高度關聯性,亦明白揭示「地名因人而生,也因人而異」。故此,以閩、客式地名和世居家族代表族群之分布,具有相得益彰之功能。
新竹300博覽會於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在新竹文創館舉行為期9天的展覽,規劃六大城市展區,包含「光輝城市」、「酷暖城市」、「自造城市」、「不老城市」、「漫遊城市」與「超萌城市」,及「新竹風起」、「城市願景」二大多媒體專區。是新竹300年來史上第一次的博覽會,不僅是民眾理解新竹歷史、產業變遷及願景的最好機會,更找回新竹人的認同感、光榮感與幸福感。
本件屬於新竹300博覽會「關於新竹」(影音及出版品)
內容包含新竹300博覽會成果影片「感謝有你」與新竹300博覽會專曲「心。築」,作為紀錄博覽會點點滴滴的載體以為後世傳誦。另外,為了紀念新竹開墾300年,新竹市政府亦出版相關圖書:《九降風吹三百年-新竹歷史散步》、《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及《新竹300-到我的城市吹吹風》。此三冊圖書從生活角度、歷史角度及教育角度,帶領民眾走入新竹300年歷史文化,進一步了解新竹市的過去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