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變遷中的竹塹客家

本文出處《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p.70-95。 摘要 較晚進入竹塹墾殖的客家人,除「竹塹城舊城區與縱貫線區域」、「黑金町」、「十八尖山下」與「苦苓腳、烏瓦窯、客人城與海埔新生地」外,其他「大金山面」、「古奇峰與青草湖」與「新竹市最南地帶」等三大區塊的客家人,由於平原及近海地區已被開墾,只得往各河川中、上游與開拓空間較廣的「土牛溝」漢原界線與隘防邊緣拓墾。「逢山必有客」,新竹市客家聚落大多在土牛溝所經過之處與隘防邊緣,以及沿著溪流和丘陵的邊緣地帶發展。除了客人城衰退、海埔新生地日漸荒蕪、黑金町聚落拆除之外,其他部分還保有客家具體的生活空間及能量。市府應重視各區特色,推出全新的客家政策,如語言傳承、文化保護、產業發展、青年參與、社區營造、在地旅遊及國際交流等,讓客家文化得以保留、傳承與復興。

新竹300博覽會於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在新竹文創館舉行為期9天的展覽,規劃六大城市展區,包含「光輝城市」、「酷暖城市」、「自造城市」、「不老城市」、「漫遊城市」與「超萌城市」,及「新竹風起」、「城市願景」二大多媒體專區。是新竹300年來史上第一次的博覽會,不僅是民眾理解新竹歷史、產業變遷及願景的最好機會,更找回新竹人的認同感、光榮感與幸福感。

本件屬於新竹300博覽會「關於新竹」(影音及出版品)
內容包含新竹300博覽會成果影片「感謝有你」與新竹300博覽會專曲「心。築」,作為紀錄博覽會點點滴滴的載體以為後世傳誦。另外,為了紀念新竹開墾300年,新竹市政府亦出版相關圖書:《九降風吹三百年-新竹歷史散步》、《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及《新竹300-到我的城市吹吹風》。此三冊圖書從生活角度、歷史角度及教育角度,帶領民眾走入新竹300年歷史文化,進一步了解新竹市的過去與未來。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