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處《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p.24-51。 摘要 17世紀末以來,閩、粵等地的漢移民陸續入墾,徹底改變本區域的族群結構。不過清朝統治時期,並沒有精確的人口統計習慣與資料,因此關於新竹市的人口究竟有多少並無法得知。及至日本領臺,展開固定的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此後臺灣才有較為精確的人口、族群統計資料。傳統史志修撰,側重在數據資料的蒐集整理,對於如何清晰呈現,以便讀者一目瞭然似乎仍有努力的空間。本文的目的,在結合史料整理考訂與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將20世紀上半新竹市轄區的人口與族群統計資料,以「空間」的形式轉繪成各個時期的人口與優勢族群分布圖,透過圖文對比的型態,更具體呈現出本市人口與族群在當時的變化情形。 總結本文關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新竹市人口與族群分布的討論,可以歸納如下:(一)人口分布方面,至遲到19世紀末,今日新竹市人口已高度集中在清代以來的新竹街,特別是原新竹縣城的南北門大路,此情形即使到1935年依舊持續,透過當時較為細緻的町界人口調查可加以印證。(二)就族群分布觀察,透過圖像可以得知新竹市的族群結構在20世紀上半葉大致保持多數地區為泉州裔優勢區,客家人僅在金山面、青草湖以及1925年之後的柴梳山等街庄(大字)較占優勢,但整體而言,客家人在新竹市區的比例不斷提高,從原本不到一成,到日治後期已提高到一成五左右;戰後又再提高到接近兩成。再者,1949年新移入人口佔了四分之一左右,造成新竹市的族群結構相當大的改變,不過因為新移入者主要集中在眷村,因此雖造成部分「點狀」的改變,對於原有族群分布狀態「面」的衝擊不大,透過語言學者調查結果比對,日治時期的族群分布態勢仍舊相當程度的維持著。
新竹300博覽會於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在新竹文創館舉行為期9天的展覽,規劃六大城市展區,包含「光輝城市」、「酷暖城市」、「自造城市」、「不老城市」、「漫遊城市」與「超萌城市」,及「新竹風起」、「城市願景」二大多媒體專區。是新竹300年來史上第一次的博覽會,不僅是民眾理解新竹歷史、產業變遷及願景的最好機會,更找回新竹人的認同感、光榮感與幸福感。
本件屬於新竹300博覽會「關於新竹」(影音及出版品)
內容包含新竹300博覽會成果影片「感謝有你」與新竹300博覽會專曲「心。築」,作為紀錄博覽會點點滴滴的載體以為後世傳誦。另外,為了紀念新竹開墾300年,新竹市政府亦出版相關圖書:《九降風吹三百年-新竹歷史散步》、《從清代到當代:新竹300年文獻特輯》及《新竹300-到我的城市吹吹風》。此三冊圖書從生活角度、歷史角度及教育角度,帶領民眾走入新竹300年歷史文化,進一步了解新竹市的過去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