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裡的新竹
新竹城的變化:1733年基於防禦考量,時淡水同知環植莿竹為城,1826年開台進士鄭用錫申請建城獲准,1829年竹塹城落成,四面城牆設有砲台,城外有護城河。
開墾隆恩圳:引頭前溪水興築的隆恩圳,後湖圳及湧北湖圳,建構竹塹地區完整的灌溉系統,水稻因此一年二穫。
基隆到新竹通車:1887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始興建鐵路,1893年基隆至新竹段通車,全長106.7公里。
市區改正:1905年起,新竹進行多次市區改正,拆除城牆、改善道路系統,現代城市的雛型逐漸完備。同時一併進行衛生排水工程,提升都市環境衛生。
新竹火車站:1908年鐵路工程改善,1913年新竹驛完工,即今日的新竹火車站。建築樣式結合德國中世紀歌德建築延承而來的紅磚建築。
新竹州廳:1904年新竹廳參事鄧如蘭等人請求新建新竹廳,1925年新竹州廳興建之後,經過多次增建改建,成為今日的新竹市政府。
科學園區:新竹擁有清大、交大、工研院等科技研究群,又具備傳統工業技術,加上交通便利等優勢,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為台灣第一個科學工業園區,現今已發展成台灣高科技產業重鎮。
國民政府來台,眷村新建:新竹的眷村主要分布在新竹機場(東大路、延平路一帶)及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光復路,舊稱赤土崎)一帶。此外,也旁及經國路、仁愛街、世界街等地。眷村建立有些延用日治時期遺留下的設施,也有的是國軍克難地以在地材料自建,也有的是募款興建。
新竹300博覽會於2018年7月21日至29日,在新竹文創館舉行為期9天的展覽,規劃六大城市展區,包含「光輝城市」、「酷暖城市」、「自造城市」、「不老城市」、「漫遊城市」與「超萌城市」,及「新竹風起」、「城市願景」二大多媒體專區。是新竹300年來史上第一次的博覽會,不僅是民眾理解新竹歷史、產業變遷及願景的最好機會,更找回新竹人的認同感、光榮感與幸福感。
本件所屬展區為「不老城市」
本區設置四座觸控牆、四條長軸多媒體,分別從「人」-各代居民、「城」-城市風貌、「物」-在地產業、「文」-新竹式生活,四個角度細說新竹300年歷史文化,透過情境式的多媒體觸控裝置,讓民眾以自己的步調,認識新竹三百年來的城市風貌。不管是開墾之始的水圳建設及莿竹圍城,都是孕育出科技之城新竹市的養分,活化利用文化資產,賦予全新的詮釋與歷史意義,才能創造出今日花團錦簇的不老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