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甕是用陶土為材質做成的,台灣製的酒甕還會加上一層灰釉,看起來比較亮麗。日治初期,酒甕大多是來自於中國,中日戰爭爆發之後,貿易活動中斷,台灣便開始自行製造酒甕,主要的工廠在苗栗公館。 不管是中國甕或是台灣甕,都是由手拉胚做成的。燒甕時必須倒立在架上,所以有些甕會在甕口附近留下一圈頸環。中國燒甕是用松木為燃料,溫度高達攝氏1260度,燒出來的甕密度較低,若有裂縫,可以用酒醋混合生鐵粉補漏。而台灣燒甕是以相思樹為燃料,溫度大約在攝氏1160至1200度之間,密度較高,質地較脆,酒甕若有裂縫,便無法填補,只好打碎丟棄。甕上的拍記分為:和尚紋、直條紋、米粒紋、草蓆紋等。 宜蘭酒廠所保存的酒甕一度曾高達46萬多個。酒甕重量12至14公斤,容量28至30公升,一甕酒經調合後可包裝成45至55瓶酒。酒甕上的酒蓋,早期是用「杠姆」木材製成,後來曾經改用塑膠材質,但效果不佳。甕蓋之上早期是棉紙或報紙,用新鮮的豬血混合石灰粉密封起來;現在則是四層宣紙,外加一層牛皮紙,以PVA膠粒加熱成糊狀為黏著劑。 宜蘭酒廠發揮創意以酒甕進行場內外的裝置藝術,也曾將汰除的酒甕提供給民眾認購,許多宜蘭人家中都有這些品質佳的酒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