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眷村文化園區保存、再利用之規劃探討:以馬祖新村為例》

《眷村文化園區保存、再利用之規劃探討:以馬祖新村為例》,塗至濤作,指導教授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2008)出版。作者表示,眷村是臺灣社會的特有型態,是政府遷臺後過渡時期的產物,眷戶在眷村內度過生命中最精華的時光,這群人共同創造了所謂的眷村文化,一個臺灣社會特有的文化。桃園地區曾是全國眷村密度最高的地區,但如今也僅有中壢龍岡的馬祖新村及龜山憲光二村登錄為歷史建築予以保存,其餘皆面臨逐步拆遷的命運。在此同時,面對眷村簇群型態之歷史建築,公部門、軍方及各界,目前在保存及再利用之方式及經驗上也尚在探索及嘗試階段,而對於眷村文化的保存概念也僅來自於社會共識。是以該研究試圖以馬祖新村為研究操作對象,了解其近五十年眷戶一磚一瓦建立家園之過程,以及在這之間所產生的環境、空間變化,其中包含眷戶有機增建房舍過程、開放空間使用情形,以及回溯原始之建築式樣與配置等。透過對馬祖新村歷史背景資料之建構、調查研究及訪談做為基礎架構,對眷村歷史建築活化保存再利用時提出保存及再利用時的規劃建議,並操作馬祖新村眷村文化園區之規劃設計,期能真正落實眷村文化園區空間特色保存及再利用機制方法概念。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撰寫者
    黃品儒-陳錦昌
  • 創作者
    塗至濤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8/01/01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時間分期
    民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