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昭應宮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其位置為清治時期宜蘭城內貫通南北的要道,是宜蘭市民的信仰中心。依據噶瑪蘭廳志記載,1808(嘉慶13)年建廟,所祭祀主神為媽祖(天上聖母),2006(民國95)年被指定為宜蘭縣定古蹟。 在清治時期,來往於台灣及唐山(中國)之間的貨船,經過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到台灣,為避免風浪過大、造成船身的傾斜,因此會購買唐山石,作為壓住船艙,穩定其重心之用,讓船隻的行駛更加安全,所以稱為「壓艙石」。而這些石材運至台灣之後,就成為造橋或舖路的最佳材料,品質較好的則會加以雕刻及磨光,當做建築材料使用。昭應宮興建時,來往交通以水運為主,唐山運來的石材經由水路,經由宜蘭河河運在西門碼頭一帶上岸,再以人力拖運至昭應宮施作。 在昭應宮的三川殿及正殿的台階上,都可以看到壓艙石的身影。三川殿台階上的壓艙石全長525公分,分成三段,中間的這一塊壓艙石,則是宜蘭縣廟宇中體積最大的壓艙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