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伊藤多三子

本籍不詳,名字的部分,常以「たみ子」、「多み子」標示。曾入選第5回(1931)、第7回(1933)、第8回(1934)臺展東洋畫部,入選作品分別為《阿柏勒》、《仙人掌》、《夏之庭》,畫作簽名以草書體「多三子」落款外加一圓印。伊藤多三子的生平不詳,相關史料目前僅有1931年《臺灣日日新報》的初入選者報導:「我今年第一次拿筆創作,在此之前不曾畫過畫。畫的是簡單的『皂莢』。女子高等學院有9人送件,不知幾人入選?我是今年剛從靜修女學校畢業的」,可知伊藤多三子這一年自靜修女學校畢業,同時入學臺北女子高等學院。靜修女學校(今靜修女中)創校於1916年,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天主教女子學校,翌年正式招生,兼收臺、曰籍學生,據說除了普通中學課程外,還開設美術、刺繡、音樂、外文、烹飪等課程,多三子或許是在課堂上習得東洋畫技巧的。值得注意的是,報導中伊藤多三子稱其入選畫題為「サイカチ(皂莢)」,似乎異於臺展圖錄上的「ゴ-ルデンシヤワ(Golden shower,阿柏勒)」,但其實「Golden shower」又稱「ナンバンサイカチ(南蠻皀莢)」,故應是多三子予以略稱。

基本資訊

  • 別名
    伊藤たみ子;伊藤多み子
  • 讀音
    イトウ タミコ(Ito Tamiko)
  • 介接機關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性別
  • 出生地
    不詳
  • 出生年月日
    不詳
  • 卒年月日
    不詳
  • 來源
    1.〈嚴選をバスして喜ぶ 臺展初入選の人々〉,《臺灣日日新報》,1931-10-22夕刊(版2)。
  • 撰寫者
    李淑珠
  • 臺府展入選屆別(年)
    臺展第5回(1931)、第7回(1933)、第8回(1934)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