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甘露水

黃土水(1895-1930)生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1915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工學師範部乙科,同年又以作品〈李鐵拐〉通過審查免試,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木雕部,是臺灣第一位赴日學習雕塑之藝術家。1920年以〈山童吹笛〉一作入選第二回帝展,是首位臺籍入選者;隔年以〈甘露水〉(Kam-lōo-tsuí)入選第三回帝展。1922年學成歸臺,又陸續創作〈擺姿勢的女人〉與〈郊外〉入選第四、第五回帝展。1928年開始雕塑〈水牛群像〉,耗時兩年完成,但因過於投入創作,積勞成疾,於1930年底盲腸炎併發腹膜炎後逝世。 〈甘露水〉為黃土水入選第三回帝展之大理石雕塑作品,亦是臺灣首座等比例亞洲女性形象的裸體雕塑,頭部微微上揚、眼睛微張、雙腳交叉、雙手自然垂放於大蚌殼上,如初誕生於這世界的意象,神聖而典雅,腳邊亦有幾顆像是蛤蜊(蚶仔ham-á)的貝類。因其樣貌與姿態,而得俗名「蛤仔精(蚶仔精,ham-átsiann)」,也常使人聯想到文藝復興藝術家波堤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 中的維納斯,但所表達的內涵及美學可說是相當不同。〈甘露水〉濃烈的東方女性形象,正面袒露而展現自信的樣子,以及那像蛤蜊的貝類,都表明著,此作是道道地地的臺灣象徵。 參考資料: 陳德倫(2021年12月16日)。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ng-thoo-sui-and-kam-loo-tsui 顏娟英、蔡家丘、黃琪惠、楊淳嫻、魏竹君、邱函妮等(2022)。不朽的青春。臺北市:春山出版。 蔡家丘(2021年10月17日)。傾注百年的孤獨感──再讀黃土水〈出生於台灣〉,BÍ-SU̍T。取自https://bisuttaiwan.art/2021/10/17/%E5%82%BE%E6%B3%A8%E7%99%BE%E5%B9%B4%E7%9A%84%E5%AD%A4%E7%8D%A8%E6%84%9F%E2%94%80%E2%94%80%E5%86%8D%E8%AE%80%E9%BB%83%E5%9C%9F%E6%B0%B4%E3%80%88%E5%87%BA%E7%94%9F%E6%96%BC%E5%8F%B0%E7%81%A3%E3%80%89/ 出處:曾祥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1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