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蝴蝶蘭

陳銀輝(1931-)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嘉義,自小展露繪畫興趣與天賦,課業表現也相當優異。1944年他考上嘉義中學校初中部,成為當時學校少數的臺籍生;隔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席德進及吳學讓抵臺後被分至嘉義中學執教,陳銀輝因而獲得向知名藝術家習畫的機會,也因此奠定了他的繪畫基礎。1950年,高中畢業的陳銀輝同時考取臺大工學院與師大藝術系,懷著對繪畫的熱情,他毅然決然選擇就讀藝術系。陳銀輝在校受多位前輩畫家的指導,於創作技法及理念上均有許多啟發,受廖繼春的野獸派畫法影響很深。他在1957年回到母校師大藝術系任教,持續創作不懈的同時,更致力於美術教育培養後進,直至1995年退休。 本件〈蝴蝶蘭〉創作於1979年,畫面中可見一株白色的蝴蝶蘭(ôo-tia̍p-lân / 蝶蘭,ia̍h-lân)根植於右側黑色的長方形基材中,花莖先是向上生長,再隨著一朵朵花兒與花苞的重量向左下角低垂。臺灣曾有著蘭花(lân-hue)王國的美名,原生種白花蝴蝶蘭俗稱「臺灣阿嬤(臺灣阿媽,Tâi-uân a-má)」,此暱稱來自其學名Phalaenopsis amabilis中,種小名的開頭”ama”。它在1950年代曾連續兩年獲得國際花卉展冠軍,揚名全球;也因其抗病、好種植的特性,以及純白多花、葉片翠綠的秀美外型,成為重要的育種親本,培育出了許多新的商業品種,是名符其實的蝴蝶蘭阿媽。本件作品除了具象的蝴蝶蘭外,作者還在土黃的背景色上,以粉紫、深藍、淺藍與藍綠色描繪了許多的色塊,以及像是格子般,水平及垂直交叉的線條。陳銀輝曾被藝評家讚譽為戰後臺灣抒情抽象繪畫的領航人,他曾自述不喜歡完全抽象,認為這樣是抹煞大自然,因此畫作中仍保有著蝴蝶蘭的物象結構,並透過線條與色彩的添加與改造,表達自我情感,與觀者產生共鳴。 參考資料: 李勇毅(2011)。臺灣之寶-臺灣白花蝴蝶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279。取自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819050500/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100/279/a-5.pdf 陳銀輝簡介。印象畫廊。【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insiangallery.com/artist/2542 陳銀輝簡介。藝術家雜誌社。【網站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artist-magazine.com/product_d.php?lang=tw&tb=6&cid=26&id=807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21年9月29日)。「取色賦形.捨像傳神─陳銀輝90藝術歷程」導賞影片【影片】。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Yy0tnDyME 作者不明(2019年6月19日)。蘭花的歷史 - 台灣蘭花的歷史【網站文字資料】。展壯台大蘭園/展壯台大休閒農場。取自https://www.taidaorchids.com.tw/news/detail/76 許怜凰、劉文億(無日期)。國立虎尾大學產業分析報告:蘭花產業。取自http://nfuba.nfu.edu.tw/ezfiles/31/1031/img/90/orchid.pdf 出處:曾祥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