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巷內

楊三郎(1907-1995)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網溪(今新北市永和),本名楊佐三郎,戰後改為楊三郎。幼時受鹽月桃甫的作品啟發,體驗到繪畫之美的楊三郎,因此立志成為畫家。1923年,隱瞞著家人遠赴日本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就讀,後轉學至京都關西美術院,並於1928年畢業。學成返臺後,活躍於臺灣畫壇,更與陳澄波、陳植棋等友人共組赤島社;1929年因臺展落選,受打擊的楊三郎,決定前往歐洲深造,後期的創作中,常能看到雜揉了法國印象派之作;1934年接著推動臺陽美術協會的創立,是為當時臺灣規模最大的美術團體。1991年將故鄉新北市永和的網溪別墅(別莊,pia̍t-tsong),改建為楊三郎美術館,是少數藝術家生前成立之私人美術館。 〈巷內〉為楊三郎之油畫作品,雖此作年代不詳,但就其繪畫風格與落款(s.yang)來看,應為楊三郎中期或後期之作品。構圖採用常見的平行透視法,橘紅色的古厝位於兩旁,形成了巷弄,深入巷子的盡頭則是另一間古厝,讓人看了想跟著走入其中漫步,街道上側著身子的人,望向古厝的牆壁,一旁跟著一名兒童,畫面呈現悠閒愜意的氛圍。畫中的古厝側邊在建築中稱之為「山牆」(封頭壁,hong-thâu-piah),是因造型像「山」而得名,而山牆基本上是以紅磚堆砌,再配上剪黏、彩繪等裝飾,而其外觀形制也會區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形。但作品因角度關係,不容易判斷其山牆形式,僅可大致判斷面對觀看者的房屋為「木形山牆」。 參考資料: 廖新田(2022)。風景歌聲 楊三郎的繪畫特質。載於陳于文、戴妏珊(執行編輯),修復一個時代(53-65頁)。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不明(無日期)。馬背山牆,國家文化記憶庫。取自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46714&IndexCode=online_metadata 出處:王俞丰,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