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曙光

李梅樹(1902-1983)出生於新北市三峽區,父親李金印入贅三峽劉氏望族,在當地經營米糧生意,大他17歲的長兄劉清港(從母姓)則是一名西醫,家境富裕。據其自述,家裡的藝術氛圍十分濃厚,因此自小就培養出對美術、音樂的興趣。就讀三角湧公學校期間,李梅樹受業於日籍教師遠山巖,開始接觸水彩畫、鉛筆畫等西洋畫。1922年,一路升學至臺北國語學校師範部畢業的他,原想赴日專研美術,卻在父親的反對下暫時作罷,留在臺灣任公學校教職並成家。1927與1928年,未放棄留學的念頭李梅樹,連續以油畫作品入選臺展,其努力與繪畫天賦終於獲得家人的肯定與支持,兄長劉清港決定贊助他留日。在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大),李梅樹師從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及岡田三郎助等名家,也在校外受吉村芳松指導。當時日本畫壇正吹起一股野獸派旋風,然而李梅樹仍堅持以寫實風格進行創作。 返臺後的李梅樹在日本政府的委任下,展開了同時擔任藝術家與政治人物的斜槓生活,並在1947年接下了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重建的工作。本件〈曙光〉描繪三峽河岸邊浣衣的人們,是李梅樹著名的創作主題,隨著對地方事務的涉足愈深,他亦愈發偏向創作鄉土題材的寫實作品,在1950年代的抽象繪畫熱潮中,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卻依舊無法撼動他堅守的繪畫路線。 畫面中,小小的一段河岸並肩蹲坐著十多個彎身洗衣(洗衫sé-sann)的婦女,也有跟著媽媽一起來的孩童,小女孩剪著標準的馬桶蓋髮型,自個兒玩著一旁的野草。在自來水及洗衣機尚未普及的年代,清晨至河畔、水圳、浣衣池等處洗衣是農村社會中每日可見的勞動景象。有趣的是,洗衣的婦女們並不是各自尋找舒適的空間處理例行工作,總是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擠在一起,因為這是婆婆媽媽們談天交流的重要社交時機,鄰里間的人情關係往往在此建立。隨著現代基礎建設與科技的發展,洗衣機逐漸取代人力洗衣,再加上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民眾對天然水源無法放心,群聚洗衣的場景已漸消失,只能從作品中,體會過去人與人間的那份緊密與純樸。 參考資料: 李景文(無日期)。認識李梅樹:畫家介紹【網站文字資料】。李梅樹紀念館。取自https://limeishu.org.tw/intro/article 李梅樹(1982年10月)。認識李梅樹:畫家自述【網站文字資料】。李梅樹紀念館。取自https://limeishu.org.tw/intro/statement 李梅樹紀念館(無日期)。認識李梅樹:年度大記事【網站文字資料】。李梅樹紀念館。取自https://limeishu.org.tw/intro/history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無日期)。輝映印象三角湧.藝術家與他的從政生涯——李梅樹【網站文字資料】。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 臺灣記得你 」。取自https://taiwan.k12ea.gov.tw/index.php?inter=people&id=39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無日期)。河邊洗衣─阿嬤級的「聊天室」【網站文字資料】。臺灣女人。取自https://women.nmth.gov.tw/?p=1892 出處:曾祥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0~197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