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礦工(碳纜車)

洪瑞麟(1912-1996)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在臺灣美術史上有「礦工畫家」之稱。父親洪鶴汀在漢學及畫梅的造詣深厚,自小便耳濡目染受到藝術啟蒙。1927年進入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臺灣繪畫研究所),師事石川欽一郎,且結識了許多才華洋溢的前輩;1930年受倪蔣懷資助至日本川端畫學校及本鄉繪畫研究所學習,而後考上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1938年返臺便到倪蔣懷所經營之瑞芳二坑工作,三十餘載的礦坑生活,看盡礦工生命的脆弱與內心的堅韌,並以悲憫的人道精神,繪下一張又一張的礦工作品,透過他標誌性的粗黑線條,詮釋出勞工者的工作樣貌。 〈礦工(碳纜車)〉為洪瑞麟於礦坑(炭空,thuànn-khang)中使用彩墨素描下的礦工們的工作情形,畫面中的礦工們搭乘著礦坑獨有的交通工具-礦車,該「交通工具」雖需依賴鐵軌才能夠正常運動,但作為坑內運輸煤炭、工具與工作人員之載具,礦車所提供的便利性是非礦坑人員能想像的。作品中的礦車上半倚半靠著許多礦工,數量是遠遠超出礦車所能負荷的,且礦工們半裸著上身或下身,只為排解身上的熱氣,而遠景仍有許多礦工仍手持十字鎬辛勤工作著,可以想見當時工作情形的辛苦與嚴峻。作品左上落有創作年代與一顆落款用之白文印(陰文印)。 參考資料: 白雪蘭(2022)。掘光而行:洪瑞麟。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取自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ddlLang=zh-tw&id=699 出處:王俞丰,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