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鬥雞

洪瑞麟(1912-1996)生於臺北大稻埕,1927年入臺灣繪畫研究所跟隨石川欽一郎學習繪畫,1930年便前往日本深造,精進畫功,留學期間亦於1935年以〈蟬聲〉入選第9回臺展。1938年學成返臺,入倪蔣懷所經營之瑞芳二坑,便開啟了三十餘年的礦場生涯。在辛勤於工作之餘,仍不忘繪畫,曾多次與好友們共組畫會,積極卻又低調的耕耘,直至1970年代鄉土運動,使洪氏的作品大放異彩。1980年與長子一同定居於美國加州,渡過晚年。 〈鬥雞〉為彩墨速寫作品,繪製主題是兩隻氣昂昂的雄雞(雞鵤,ke-kak)。鬥雞(相拍雞仔,sio-phah-ke-á)活動是一項遍及全球的活動,但隨社會對動物保護的重視,其文化正日漸式微。在臺灣早期社會中,也曾流行過鬥雞,且在雞隻的培養上亦有著相當的成績。作品是以橫向繪製,兩隻鬥雞在畫面中,一左一右的對峙著,兩隻鬥雞屈著膝,身體微向前傾,進入了準備進攻的狀態。洪氏在此作中,描繪的線條快速幹練,精準地將鬥雞散發的氣勢給繪畫下來,使用藍色的彩墨,搭配乾擦的技法,繪製雞尾,營造出堅挺且迅捷的揮動,雞身的細緻羽毛則使用濕筆,試圖製造出柔軟的感覺,作品生動宛如身歷其境。 參考資料: 白雪蘭(2022)。掘光而行:洪瑞麟。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取自https://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Special.aspx?ddlLang=zh-tw&id=699 出處:曾祥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