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草如(1919-2007)生於臺南,由於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後,便隨舅舅陳玉峰學習寺廟繪畫。1943年前往日本川端畫學校精進畫功,於二戰後(1946年)歸臺,返臺後跟隨舅舅從事廟宇彩繪,因做事積極認真,在全臺大小寺廟都留有其作品;1964年於臺南成立「臺南市國畫研究會(又名國風畫會)」。創作擅長膠彩與水墨,並提倡寫生,而非傳統水墨的臨摹。 〈菜園景色〉為蔡草如以膠彩作為媒材,描繪鄉下農夫忙於農事(工課,khang-khuè)的日常生活。作品中農夫(作田人,tsoh-tshân-lâng)在菜園(tshài-hn̂g)中忙於農事,黃牛(赤牛,tshiah-gû)於竹林下歇息待命,黑瓦白牆的簡樸農舍坐落在一旁,左側的竹籬笆旁,種著一排排整齊的菜蔬,左邊深綠色點綴有白色小花的作物,應是韭菜,這種收成後又能再生的植株,頗受臺灣農家的歡迎。棕色調的畫面下,使作品情境呈現滿滿的鄉村感。在膠彩畫細膩的筆觸下,每個物件都被清楚刻畫,讓人宛如在農人旁,靜靜的感受這份辛勤勞動,自給自足生活的情調,而客語有句俗話:人勤地獻寶,人懶地生草(四縣腔 nginˇ kiunˇ ti hien boˋ , nginˇ lanˊ ti sangˊ coˋ),有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之意,這也正是農夫的一生格言。 出處:王俞丰,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