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悟化-5

朱為白(1929–2018),原名武順,南京市人。南京重輝商專畢業。1953年進入廖繼春(1902–1976)的「雲和畫室」學習。1954年於李仲生( 1912–1984)門下習畫。1958年正式成為「東方畫會」一員,他為自己起藝名「為白」,希望可以「為空白有限的生命添加一點可追尋的痕跡」。朱為白(1929–2018)的創作多元,東方畫會現代藝術精神的創作面向,即為幾何抽象構成的類型作品,透過布塊、線縷、紙材…等各式媒材,運用併合、切割、裁剪、黏貼與堆疊等技法的併用,突破繪畫的平面框架,尋求極簡抽象造形的美感,以及展現其所謂之「天人合一」的哲思,也更著重於媒材實驗性以及虛實空間的探索。 本件作品採取「Monoprint 單刷版畫」技法製作,版畫是一種間接性與複數性表現的創作形式,單刷版畫可說是將版畫中的複數性捨去,而充分利用版畫的間接性所呈現的結果,也是一種為藝術家朱為白(1929–2018)所喜愛的表現手法。本件作品為方形畫面,以黑色油彩打底、輔以褐色、土色油墨填色於版上,經過拓、印、轉、壓等手法處理,讓黑色、褐色、土色和協交融滿佈於圖面,宛如蒼穹夜色覆蓋畫中世界;然而細碎的白點猶如點點繁星,或聚、或散組成美麗的星河橫貫於夜空中;右上方三分之一處,有一小塊近似圓形留白,就像白日高掛於空中;畫面中心的同心圓形留白線圈,其構成猶如黑夜中的暗沈的圓月,或是夜空中眾星的圓形星軌;這些星象造形彼此相互呼應,象徵顯現出日、月、星等天象的時間過往;下方碩大的老樹樹幹的造形,像是一棵千年神 木,猶如老僧入定般靜觀日昇、月落與星轉,靜觀自得地面對自我。這眾多介於具象與非具象之間的造形色彩,引領觀者視線跟隨著畫中物象,讓思維走進畫中無垠的世界,並在歲月長河裡追尋悟化的契機。 出處:蘇智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