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釋尊苦修像

據傳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為證得解脫之法,曾日食一麻一麥,磨礪身心,歷經6 年苦修後,意識到苦修無法解脫,於是坐於菩提樹下,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最終悟道成佛。此一雕像之造形,主要是在詮釋佛陀苦修時期之狀貌:佛陀眼眶深陷、肋骨隆起、形銷骨立,表現長期饑餓下,以致外型骨瘦如柴,但卻依然神情平靜安詳,雙手呈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四足方座上。林玉山在泰國曼谷大理石寺走廊見此臺灣罕見的釋尊苦修像,當下即速寫記錄,並於右上方題識:「釋尊菩薩苦修像。一九八四、八、十二 寫於曼谷大理石寺走廊。」全畫以線性表現機能的發揮為主,線條遒勁而富於彈性,相當具有強度和張力。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4。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