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芙蓉鴛鴦

林玉山(1907-2004) 原名英貴,畫號玉山,別號雲樵子,因生長於嘉義,又號諸羅山人、桃城散人。父親在嘉義人文薈萃的美街(現為成仁街)經營裱畫店「風雅軒」,林玉山自小就在店裡觀摩師傅們裝裱作畫,7歲入公學校後,主動向裱畫師蔡禎祥請教(學師仔,o̍h sai-á),建立了傳統書畫的基礎。約10歲時,家中畫師相繼辭職,便在父親的允許下,利用課餘時間承接店裡的部份工作,為客人繪製神像。少年時,林玉山透過堂兄介紹,向時任嘉義法院書記官的日本南畫家伊坂旭江(1879-1952)學習四君子(梅蘭竹菊)畫;他也常跟著任教於中學的同鄉畫家陳澄波(1895-1947)外出寫生,接觸了水彩及素描等西方媒材及寫生觀念。受到兩人的鼓勵,林玉山興起赴日習畫的念頭,在1926年及1935年兩度前往日本進修,習得膠彩畫的繪畫技巧,並融會中、日、西繪畫概念,建立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 林玉山曾自述「惟畢生偏重花鳥一門」,他不僅寫花鳥禽獸的生,更寫其神,筆下的飛禽走獸型態神韻活靈活現,花鳥畫也是他傳世作品中數量最多的類型。本件〈芙蓉鴛鴦〉創作於昭和丁丑(1937)年,林玉山在同一年還創作了〈牡丹藍腹〉、〈繡球白鷺〉、〈山茶雙雉〉等作品,係一四季系列,畫面皆呈「之」字形構圖──圖面以鋸齒狀分隔為數個三角形,作者將一對鳥兒、花朵及背景元素分別布局於這些區塊中。與系列中的其他三幅作品相同,花鳥集中於畫面下三分之二的部分,右上方有作者落款及朱印兩方。池畔的芙蓉(phû-iông)正值花期,枝葉從右側伸展至畫面左上方,花瓣白裡透粉,嬌美地開放著;葉子的正反面分別以深淺色描繪,表現出葉背生有細密柔毛的植物特徵;部分葉片遭蟲子啃咬留下一個個孔洞,增添一絲野趣。芙蓉葉下可見一對鴛鴦(uan-iunn)悠游,池中水質清澈,甚至能看到鴛鴦划動的腳蹼。左方羽色亮麗多彩的是雄鳥「鴛」,右方色彩較黯淡的是雌鳥「鴦」,皆向左方游去,但鴛卻扭頭向後回望,與面向前方的鴦產生對比,強化了畫面的動態感。 芙蓉花除了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佔有一定地位外,也是頗受林玉山青睞的入畫花卉,原因有四,一是顏色萬千,初綻時是白色或淺粉色,隨著時間過去會漸漸轉深,並在傍晚凋落;又其花瓣層疊翻轉,形態多變;再是掌狀的寬大葉片適合襯托花朵;最後則是易於生長,從一般的原野丘陵到低濕的水邊皆能見到它的蹤影,因而常成為花鳥畫的襯景。本作中的芙蓉花瓣層層疊疊,葉子大致呈心形,邊緣有五至七裂,應是原生種的木芙蓉,臺灣還有特有種「山芙蓉」,兩者在民間皆有「狗頭芙蓉」的稱法。此別名是臺灣台語「九頭(káu-thâu)」的誤譯,因木芙蓉與山芙蓉的花季均始於每年農曆九月左右,從九月開始綻放的芙蓉花便被稱作九頭芙蓉。本作以廣泛分佈於臺灣中低海拔區域、廣為民眾所知的芙蓉作為寓意秋日的花卉,乃是一雅俗共賞的選擇。 參考資料: 顏娟英(2020年9月19日)。傳統與現代之間──嘉義畫家林玉山(上),BÍ-SU̍T故事。取自 https://bisuttaiwan.art/2020/09/19/%E5%9C%A8%E5%82%B3%E7%B5%B1%E8%88%87%E7%8F%BE%E4%BB%A3%E4%B9%8B%E9%96%93%EF%BC%9A%E5%98%89%E7%BE%A9%E7%95%AB%E5%AE%B6%E6%9E%97%E7%8E%89%E5%B1%B1%EF%BC%88%E4%B8%8A%EF%BC%89/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2018年1月12日)。林玉山與陳澄波,一幅水墨畫裡的綿長情誼 【Facebook網路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hengpofoundation/posts/1617521778284711/ 吳佳靜(2020年2月25日)。從手稿、寫生冊看國寶級畫家林玉山的一路走來──臺中國美館「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典藏。取自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2222.html 薛燕玲(無日期)。林玉山的繪畫觀與「地方色彩」,國立臺灣美術館。取自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S0070300.pdf 黃冬富(無日期)。林玉山的繪畫寫生理念及其實踐——以花鳥、畜獸作品為例,國立臺灣美術館。取自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S0070200.pdf 林香琴(無日期)。從文化霸權探析林玉山畫作之集體意識,國立臺灣美術館。取自https://twfineartsarchive.ntmofa.gov.tw/QuarterlyFile/P1070300.pdf 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Arttime藝術網。取自https://www.arttime.com.tw/?md=index&cl=artArea&at=artAreaCont&id=14574 葉庭佑(2018年5月15日)。文學歷史_認識林玉山【部落格網路資料】。取自https://thecaveman146.wixsite.com/thecaveman/post-1/%E8%AA%8D%E8%AD%98%E6%9E%97%E7%8E%89%E5%B1%B1 農業部(無日期)。木芙蓉【網站文字資料】。農業主題館:藥用植物主題館。取自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7195 莊溪(無日期)。木芙蓉【網站文字資料】。認識植物。取自http://kplant.biodiv.tw/木芙蓉/木芙蓉.htm 莊溪(無日期)。山芙蓉【網站文字資料】。認識植物。取自http://kplant.biodiv.tw/山芙蓉/山芙蓉.htm 台北植物園(2018年2月19日)。【金旺迎春】認識有狗植物 大年初四篇【網路文字資料】。Facebook。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321991691227057/photos/a.431245643634994/1698297860263093/ 曾祥婷,「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3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