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梅竹鴛鴦

林玉山(1907-2004)生於嘉義市,原名林英貴。父親為民間畫師,並經營裱畫店,因此林玉山早在十多歲就接觸到了臺灣文人畫。小學時就讀嘉義第一公學校(今崇文國小),遇到前輩藝術家陳澄波,注重寫生的陳澄波常帶著學生四處繪畫,這在林玉山心中種下學畫的「種子」。1923年公學校畢業後,拜伊阪旭江為師;1926年至1929年遠赴東洋,進入東京川端畫學校;1935年入堂本印象畫塾,承襲了堂本崇尚自然、寫生的的繪畫觀,且於期間亦受到宋朝花鳥畫的薰陶。創作生涯入選多次官辦美展,且在各畫會都能見到其身影,年歲近百時仍不懈於繪畫,留下許多經典之作。 〈梅竹鴛鴦〉這類主題,是中國宋朝常見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為題之文人畫,作品中的梅花在枝上朵朵盛開,一對鴛鴦在水面上戲水,畫面相當優雅且平靜。歲寒三友是在寒冬中都能展現其頑強生命力的植物,因此傳統文化中,有代表人格堅忍的象徵,其中的梅花(muî-hue),因為「清廉潔白」,是古文人所嚮往的特質之一。而鴛鴦(uan-iunn)習性多為兩兩成雙出現,因此在民俗中常會用來形容夫妻恩愛的甜美象徵。臺灣大多數人家中常會看見的大紅色水盆(kha-tháng),就是使用了鴛鴦的意象作為主視覺,美滿又吉祥。 參考資料: 張肇烜(2016年3月19日)。他的作品都是國寶!台灣國寶畫家,林玉山小英教育基金會。取自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272 桃園市政府農業局林務科(2017年9月1日)。國家二級保育類動物介紹(鴛鴦),桃園市政府農業局。取自https://agriculture.tycg.gov.tw/home.jsp?id=146&parentpath=0,11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709010003&aplistdn=ou=data,ou=knowledges,ou=chagricultur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 王俞丰,「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2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