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窗外

洪根深(1946–)就學師大美術系時,適逢現代主義繪畫在台灣逐漸勃興。受到時代環境及畫壇氣氛的影響,1970年他回到故鄉澎湖當兵和教書時,乃嘗試將墨汁塗抹在塑膠布上,再予以拓印的實驗性技法。由於塑膠布不吸墨,拓印效果符合澎湖硓 石建築的風貌,以此為契機,洪根深逐漸地形塑出他獨具特色的現代水墨技法。兩年後,洪根深移居高雄,仍持續創作水印或拓印技法的現代水墨。洪根深初到高雄時,租屋在水泥廠附近,放眼望去盡是工業城市的空氣污染情況,這幅〈窗外〉描繪的便是當時的景況。 〈窗外〉有黃色線條暗示窗框,畫面下方繪有造型較具像的高樓或瓦屋,畫面上方則以對比性較強烈的紅、黑、白等色彩表現空氣汙染。畫中除了使用拓印法,亦運用傳統水墨的破墨、積墨、勾勒等技法。天空的表現雖然色階變化豐富,但是墨色較混濁,成功地表現了空氣汙染的主題。由於〈窗外〉這件作品創作於環保意識尚未普及的1970年代,較具文化批判意識,是洪根深的階段性代表作之一。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