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七柿圖2

所謂「禪畫」,就中國藝術史而言應該是佛們僧侶(曾經出家過的都算)畫的文人畫;在日本,禪畫是簡稱,全名為「禪僧餘技畫」。無論古代的中國或日本,禪畫都與用繪畫來表現禪的哲學概念沒有關係,禪畫之所以後來變成看起來虛無縹緲的禪的圖解(抽象禪畫),那是1950、60年代受西方現代藝術對禪畫的根本誤解影響所致。牧谿的〈六柿圖〉,向來被視為藝術史上禪畫的巔峰,它既具備文人畫興來所致逸筆草草的意蘊,也同樣具足餘技畫無所謂而為的一派天真自在。畢竟傳統文人畫的某一方面的高度,如聊以自娛的筆墨理想,本來就與餘技相契合。倪再沁崇拜牧谿,一直視〈六柿圖〉的境界為至高追求。2004年,他以淡墨積墨,分別畫出兩件〈七柿圖〉。〈七柿圖〉的創作動機,無疑有向牧谿致敬的意圖,但何以多畫出一顆柿子?又再多畫出一張安放柿子的小茶几?相信原因無他,倪再沁自知筆墨精神難以企及,故以七代六表後者尊敬之意,同時他也沒有牧谿那般全然抖落出手便是的大自信,故不敢讓柿子孤懸於空白之中。其實就畫法而論,積墨的強項是層次,是墨韻的經營與變化,是勤能補拙的方便法,而非一擊必殺的根本法,原本就與禪畫相去甚遠。但兩件〈七柿圖〉裡,〈七柿圖(一)〉只畫出輪廓線,淡墨反覆交疊於同一線條,感覺已有些僵硬;〈七柿圖(二)〉則用筆觸填滿茶几與柿子,淺灰色的短線條因作塗底之用,故較為隨興、活潑,也比較接近禪僧餘技的意趣。 出處:倪又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