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期待(盼)

吳學讓(1923–2013),號退伯,四川岳池人。1948年杭州藝專畢業後渡海來台。在台海兩隔的時代背景裡,吳學讓深藏了對家鄉父母的思念,在台灣組織了自己的家庭。整個1970年代,吳學讓忙碌於教學與展覽,家庭的和樂正是他最大的安慰,於是,他創造了似鳥似雞似鴨似鵝的可愛符號,開始了家庭與童趣結合的創新風貌。 吳學讓回憶道:「在四川老家,常看到鄰村的農人趕著數不清的鵝群從家門前經過,一隻隻搖頭晃尾左扭右擺的白鵝十分可愛,長長的脖子隨著ㄚㄚ的叫聲一伸一縮的,像支樂隊一樣昂首闊步。一個星期總有好幾天我都在門口守望著鵝群到來,再目送著牠們遠去。」由此可知,這些鵝群在吳學讓心靈深處的豐富象徵意涵,既有滿懷的家鄉回憶,亦有目送遠去或守望期待的寓意。 〈期待(盼)〉畫呈橫幅,重疊交錯的墨線勾勒出聚散疏密的鵝群,它們都引頸仰望位於畫幅上方的蜘蛛。墨線勾勒的蜘蛛網後面,以沒骨渲染技法繪製紅太陽。鵝群們各個ㄚㄚ開口,橘紅色的太陽光暈洋溢全幅,交織出溫馨愉悅的幸福期待。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1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