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天長地久

吳吳學讓(1923–2013),號退伯,四川岳池人,1948年杭州藝專畢業後渡海來台。青年時期的吳學讓除了以傳統水墨畫在各種展覽會裡頻頻獲獎,亦在五月、東方畫會鼓吹現代繪畫的時代風潮底下創作了眾多簡化造型的半抽象作品,晚年時期的吳學讓更有不參雜具象事物而顯得在造型與色彩方面更加純粹的抽象水墨畫。 蔣勳(1947–)曾轉述吳學讓自述道:「我上過傅抱石(1904–1965)的最後一堂課。郭沫若(1892–1978)當時講『青銅時代』風靡了青年。劉天華(1895–1932)來演講示範胡琴的改良。徐悲鴻(1895–1953)到校演講卻被激進的學生擋了駕……」。其中,青銅器的饕餮圖騰,確實曾在吳學讓的學習過程中產生影響。 吳學讓〈天長地久〉先以粗大的毛筆沾墨,像寫書法一般地以篆書線條寫出圖案造型,再以彩度很高的色塊滲入墨線;以褐綠色彩層層堆疊,最後再局部加飾焦墨與亮白。〈天長地久〉畫中圖案較接近三代青銅器上的雷紋或渦紋,具有較鮮明的青銅意象。其中,位於畫幅上下兩邊各有三道以篆書筆法寫出的直線絃紋,頗見傳統書法功力。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