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失樂園(二)

在現代繪畫史上,拼貼作為一種創作手法,早自立體派的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開始將現成印刷品或壁紙揉合於畫面,便已蔚為流行,而後至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晚年自製色紙,幾乎完全以剪貼為主要藝術語言,更可謂達到顛峰。倪再沁雖出身傳統水墨體系,但對現當代藝術始終多有涉獵的他,也在一九九三、九四年首次嘗試水墨拼貼,並完成兩件名為〈失樂園〉的作品。與立體派的印刷品或馬諦斯的色紙不同,倪再沁創作〈失樂園〉時,其實是直接將已接近完成的黑畫撕成數塊,然後拼接至新的畫面上再行加筆,因而他的拼貼水墨較少視覺衝突感,其中鋒用筆與積墨法還是主導全局。就創作意圖上來說,倪再沁為何大費周章破壞好不容易快畫完的畫?若分析兩件〈失樂園〉的畫面,不難看出他是為了挪出空間好加上人物。無論〈失樂園(一)〉的開墾者,或〈失樂園(二)〉的獵人,在自然的草地與丘陵中,以那樣誇張巨大的比例出現,似乎象徵人類現代文明的強勢介入。特別在〈失樂園(二)〉,當獵人舉起獵槍準備扣下板機,黑色的野鹿與野狗分別向左右逃跑,土地則崩裂瓦解,天空捲起了沉悶的黑雲,曾經的樂園陷入驚惶與不安,而破壞樂園的正是人類。倪再沁畫出〈失樂園〉的一九九三、九四年,正好是他在高雄積極投入各種環境運動的階段。他特別鍾愛這兩幅〈失樂園〉,日後他在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出版的第一本水墨藝術集亦以此命名。相信在他心中,〈失樂園〉正是他當年身為熱血社運分子最可貴的紀錄吧! 出處:倪又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3~199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