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浮生錄六

二○○八年,倪再沁完成了一系列前後共七件名為〈浮生錄〉的彩墨山水作品。這系列在其水墨發展脈絡中,有著極為特殊的位置。之所以這麼定論,是因為以倪再沁的創作習慣,通常當他選擇破壞性的手法去改畫時,多半是因為某件(或某幾件)作品已經畫到太悶太死,進而不得不出「狠招」去救。然而,〈浮生錄〉這七件作品在畫面上幾乎看不到太多「積墨」或「層層疊疊」的墨色痕跡;反之,倪再沁似乎打從一開始就企圖徹底「以破為立」,諸如潑灑、滴流、撕畫、拼貼、印刷品挪用,以及蠟筆塗鴉等猛烈的手法,其實構成了〈浮生錄〉繪畫語言的主體。客觀來說,手法愈猛愈容易失控,〈浮生錄〉的前幾張即略顯失控的問題,以致畫作的視覺效果過於濁亂。〈浮生錄(六)〉無疑是同系列中最精彩的一件,與其他幾件最顯著的相異處在於,此作不但技法收斂(沒有潑灑與滴流),用筆完全回歸中鋒,而且構圖亦依循傳統文人山水畫的格式,類似的構圖在晚明遺民畫派宗師如漸江的傳世山水畫裡都能見到。換言之,〈浮生錄(六)〉是在傳統的結構與觀念中去進行「破壞性風格」的演練,包括前景草地上停放的用印刷品剪貼成的車輛,蜿蜒道路的留白處理,以及樹木山形的螢光色線條,也絲毫不脫離具象藝術的理路。這系列看似誇張又無俚頭的畫風,在〈浮生錄(六)〉裡反倒具備相當程度的寫實精神,同時還呼應著文人畫傳統,此所以這件作品亂中有序,破壞中有穩定力量的根源。 出處:倪又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