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遊戲規則(二)

回顧一九八○年代的西方藝壇,最為流行而受到矚目的風潮便是德國新表現主義,以及義大利的國際超前衛運動。無論新表現或超前衛,其理念內核不外乎針對現代主義簡約形式與進步史觀的大反動,其具體手法為具象敘事繪畫的復歸,並且重新擁抱古代繪畫(尤其中世紀繪畫)的神話與歷史題材。這股二戰後最洶湧的繪畫復興浪潮首先發軔於歐洲,隨之衝向美國,而臺灣作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一定程度上的屬地,一大批藝術青年也立即以行動表現出對於國際流行的支持,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團體便是臺北畫派。在一九八八年看到余承堯山水之前,倪再沁幾乎已經放棄了水墨創作,他曾經參加過臺北畫派展覽,展出的都是油畫。一九八六年完成的〈遊戲規則(一)〉,正是他短暫的「新表現」歲月所留下來的少數作品之一。此作通幅以黑色油彩描繪,倪再沁於深黑色背景上,畫出一名似乎是舞蹈中或正進行某種儀式的黑色裸體女子。裸女的臉部五官與身體特徵並未具體交代,反而是極為不合比例的粗壯的下肢,讓人印象深刻,進而聯想到原始藝術誇張飽滿的造形語彙。為了凸顯黑中黑的女體,倪再沁刻意在身形的邊緣留出一圈朦朧的光暈,加上整幅作品除了畫筆筆觸,更多用刮、抹、磨等技法,使畫面形成一種神秘又具傷殘感的效果。 出處:倪又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