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河漣漪-難民船(二)

作者黃則修,從1945年台灣光復時起,即活躍於國內攝影藝壇,時間超過半世紀。他熟諳各種類型的攝影,一生創作不輟,不但是著名的攝影前輩,在作品的創作思維上,更開啟「專題攝影」的先河;像他1961年的「龍山寺」和1962年的「被遺忘的樂園—野柳」這兩個創始專題,早已成為系列專題的經典里程碑,在台灣攝影發展史上永遠佔有重要地位。黃則修自詡為「台灣攝影的獨行俠」,事實上他除了各種靜態攝影的創作,更在新聞攝影工作,攝影學會發起、攝影報刊編輯、學校攝影教育,甚至報業攝影彩色印刷的技術引進和人力培育上,都有他人所無的經歷和經驗,是一個全方位並且有成就和影響力的攝影家。 本作為黃則修作品「淡河漣漪」系列之一,攝影時間為1949年,地點在淡水河邊。這張人物作品應與10400121的「投向自由的大陸內河戎克船」放在一起欣賞,因為畫面中的這位老者,正是前作那艘戎克船的船長;從10400121一作文字說明中所引作者的註釋:「1949年大陸變色,這個老船家駕著這艘雙桅大帆船逃到淡水,並順水駛到第五號水門外,把船架在灘地上,每天在岸邊坐看河水,等待返鄉的一天。」這位穿著厚氅頭戴黑沿帽、面目和善的老人,我們雖不知他的名字,甚至在作者所拍的這張照片中,也看不到他的憂鬱;顯然即使在海峽此岸的異鄉,面對不斷流過的河水,他早已把鄉愁和寂寞深深埋在心底,看來更令人同情。只是作者並沒交待這位老船長和他的戎克船後來究竟如何,但這兩張作品不僅是紀實攝影的傑作,更是大時代無數悲歡離合故事的代表性影像。 出處:莊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4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