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龍柱

1936年生於臺北。1959年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1962-64年留學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68年旅居巴黎,並進入版畫17工作室進修,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73-76年返臺灣提倡現代版畫。1977年應日本國立筑波大學之邀,設立版畫工作室並任教二年半。1979-1992年任美國西東大學藝術系版畫教授。1988-1991年應邀至浙江美院講學並至南京藝術學院擔任客座教授,主持現代版畫研習班。1994年與謝里法、陳錦芳合力籌辦「巴黎文教基金會」。2002年返臺繼續藝術創作。 1965-68年,廖修平旅居巴黎期間,巴黎美術學院教授夏士德(Roger Chastel)提醒:「你是來自臺灣的東方人,自該有你獨自的個性和風格。」這一席話激勵了廖修平的創作思維,開始挪用臺灣民俗與宗教的圖像、圖騰作為題材,明確的代表一種文化符號,含有藝術性與社會意涵。先是研習油畫,而後進入海特的17版畫工作室,專攻金屬版腐蝕與一版多色(Viscosity processes in color print)印製。海特原是英國人,曾接受化學訓練,將科學知識運用於彩色版畫的創新,研發油墨的特性與印製技法之關係,影響遍及法國與美國。此份學習與實驗創新精神是廖修平日後朝向版畫發展的重要轉捩點。〈龍柱〉作於1965年,應是一版多色創作的初期,以龍山寺石雕龍柱的圖騰為創作主題,突顯一臺灣文化特色。 出處:黃郁生,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