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太虛幻境

1970年對於廖未林是重要的一年,在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作品種類多元,包含了日曆、海報、壁飾、櫥窗、燈飾、傢俱、服裝及配件、地氈、手工藝、造形、屏風、室內裝飾等12類。展出內容的豐富,在臺灣當時十分罕見,而此項個人設計展覽在臺灣也應屆首創,而展覽會場的佈置與規劃均一手包辦,十分特別。 〈太虛幻境〉作於2002年,大尺幅的運用使作品更加氣派,鮮紅色的底圖現代而強烈,以平塗的方式呈現,中央的兩個正圓,分別代表實與虛,像是孔蓋被打開,以全新的視野看待萬事萬物。關於「太虛幻境」的涵義:有一解釋是,《道德經》認為:「道大而虛靜。」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虛又稱大虛,即「道」呈現的樣子;另一說則是在《紅樓夢》中,甄士隱(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夢見一僧一道,這是一幻;甄士隱跟著一僧一道到了幻境,這是幻中幻。因此,太虛幻境被解釋為「幻中幻」,指的是世間萬物的衍生之道,幻非現實,幻中幻則是演變成現實的幻象。整體而言,透過這樣的畫面,進而建立全新的視野,看見不一樣且廣闊的世界,而人生不過是虛幻的幻象,總有一天,人類會漸漸看穿物質實相,進而觀照生命的反思。 出處:羅子喬,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