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石之頌(50)

周瑛 (1922-2011),畢業於福建師專藝術科,1948起來臺任教於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凡40載,作育英才無數。早期以寫實風格的黑白木刻版畫見長,50年代在反共抗俄的文藝方針指導下,參與政治宣傳意味濃厚的戰鬥木刻。60年代起受到現代藝術潮流的洗禮,轉向抽象版畫,開啟他探索新的拓印技法和多元媒材應用的時代。80年代周瑛創作了最具代表性的「石之頌」系列,運用獨特的技巧,複雜的工序,以紙版表現出仿如石頭表面的紋理和質感,驚豔藝壇。90年代他投入複合媒材的研究,直接以現成木塊入畫,不僅為他的創作替上嶄新的面貌,也為臺灣當代藝術注入更多的可能。1983年周瑛開始以「石之頌」字眼為作品命名,初期以捲曲斷裂的石片造形為主,隨著時間藝術家嘗試不同的變化。如創作於1985年的〈石之頌 (50)〉,一方面延續之前的曲面元素,一方面開創「石之頌」系列中少見的S造形,展現前所未有的靈動之感。左右兩邊不再是型式一貫的連續性或統合性構圖,而是型式不一的對比式組成。畫中一靜一動,一沈潛一奮進,如同他在獲得第一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文建會主委獎時所言:「試圖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表現抽象化之繪畫概念」。「石之頌」系列在臺灣版畫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性。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