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峽系列-1

  張才(1916-1994),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幼年喪父,兄長張維賢為臺灣新劇運動領袖。1934年赴日求學,曾在「東洋寫真學校」及至日本新興攝影運動的推手「木村專一」所創立的「武藏野寫真學校」就讀寫真科,發展出日後客觀寫實的攝影風格。作品反映人文精神、社會意識與文化現象等多重面向。1936年創立「影心寫場」。二次世界大戰時與家人赴上海。1946年返臺,1948年於臺北中山堂舉辦首次個展。1948年新生報於淡水沙崙舉辦攝影比賽獲第一名,鄧南光跟李鳴鵰同獲第二名,後與鄧南光、李鳴鵰合稱為「攝影三劍客」。1950年隨臺灣大學人類學教授進行田野調查,以鏡頭捕捉了原住民質樸的性格與生活、臺灣宗教慶典的熱鬧面向與戲臺下歌仔戲演員的心酸,為臺灣紀實攝影開先鋒。   本作品於《張才Chang Tsai》、《台灣攝影家群像【7】張才》均有刊載,拍攝於臺北縣三峽鎮(現新北市三峽區)。熙熙攘攘的街道,透露出那純樸的民風與繁華,無處不熱鬧。一位拍攝者將鏡頭對準一位穿著黑色大衣,頭戴黑帽的男子。男子皺著眉頭,似乎是對於為何要拍攝平凡無奇的自己感到非常疑惑。臉上的皺紋、表情,生動豐富的以平實的視角,用最自然的方式被很好的保存下來。在張才的鏡頭下,默默無聞的市井小名也變得獨一無二。 出處:池美霖,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