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淡水一隅

此圖明顯取材自淡水,主要以鉛筆素描之後再加上淡彩。畫家顯然在較高處的路旁定點眺望建築群而取景。俯視的空間表現一向比仰視難度高得多。此圖由近景道路往下延伸,各式洋房建築櫛比麟次,穿插交錯。尤其最遠最高的兩三棟洋樓建築,格外宏偉而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意涵。由於地平線甚低而凸顯建築群之雄偉,近景路上一男一女、一往一來的點景,以及建築群間穿插著老樹綠蔭,為畫面增添了幾分柔性的肌理變化。 從目前留存數量頗為可觀的淡水寫生畫稿,可以看出蔡草如對於淡水風景的喜愛。此圖之視覺焦點擺在最高、最遠的紅毛城,對於近景的模糊簡略地放鬆處理。建築群老樹綠葉之穿插交錯,因而虛實相生而且剛柔相濟,顯得相當契合於北宋郭熙所說的「可行、可望、可居、可遊」之理想景致。此景雖頗佳妙,但全畫未見任何題署和鈐印,甚至比較虛的畫面右下角也無任何款印。在目前可見之印刷品中,也未見蔡草如將此景轉畫成正式作品,其原委迄今已不得而知。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