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赤崁樓

此圖從正面取景,純用水墨用乾澀的新筆,速寫赤崁樓文昌閣及蓬壺書院。左上角題署「時在丁酉三月 寫赤崁樓文昌閣及蓬壺書院之舊趾(址) 草如」,下鈐陰文「草」和陽文「如」之印。顯然此水墨速寫是畫於1957年。由於文昌閣之臺基頗高,因而在定點取景之下,呈現「仰畫飛簷」之景況,更增其宏偉感。新筆線條尖細而富於彈性,澀進的筆線趣味,更能彰顯文化古蹟的歷史滄桑感。 赤崁樓之前身為荷治時期的普羅民遮城,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於此設承天府城,曾一度為全島的統治中樞,不久鄭經裁廢承天府之後,又歷經清代的戰亂、風災和地震,到了清末僅剩斷垣殘牆,今日所見的文昌閣、蓬壺書院…等,則是十九世紀後半葉於赤崁樓原址上所建。然而無疑地長久以來赤崁樓始終被臺南人視為重要的文化地標,從出生、成長以至終老,一輩子生活在臺南市區的蔡草如,自幼以來對赤崁樓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歷年來他經常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不同的材質,畫了數量頗為可觀與赤崁樓有關之畫作,此圖水墨速寫即為此一題材系列之一。 出處:黃冬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