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彩墨抽象(十二)

呂佛庭(1911-2005),乳名天賜,號半僧,生於河南泌陽縣。呂氏出身醫生世家,幼承庭訓,十歲起臨字日課,並習《芥子園畫譜》自娛,家藏惲南田(1633-1690)、鄒一桂(1686-1772)花鳥畫、仇英(約1494-1552)仕女畫,均成為其臨習養分。二十一歲負笈北平美術專科學校,拜管平湖(1897-1967)等名師學習,專硏山水,並有機會目睹故宮博物院真跡。畢業後至各地尋幽探勝,汲取創作靈感。1948年來臺,初任臺東師範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美術教師,後經同鄉董作賓(1895-1963)推薦,至臺中師範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任教,又組織中部美術協會、中國畫學會、國風書畫會等團體,教育英才無數。 本件紙本水墨設色作品,可見紙張經過摺疊、拓印之痕跡,深淺不一的擦拓痕跡多集中於中央區域,形成一長橢圓形區塊。作者以拓痕代替實筆線條,解構傳統線條定義,卻又連結至金石拓碑意象中,實驗性極強。抽象之畫面,有賴作者題名定調,他將此朦朧景致比作王之渙(688-742)黃鶴樓登高之開闊視野,於是留白的不規則塊面反而成為水面之波光粼粼,意象萬千。倪朝龍編纂之圖錄中(倪朝龍,2006,頁163),有一件同樣技法的彩墨抽象作品成於1994年,故本件或可視為1990年代之創作。 右上方款識:「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呂佛庭」。鈐印:白文「呂佛庭印」、朱文「半僧」。 出處:巫伊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