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彩墨抽象(十一)

呂佛庭(1911-2006),出生於河南省泌陽縣,原名天賜,字幅亭,後改為佛庭,號半僧。就讀於北平美專時,曾受教於齊白石、秦仲文等名師,渡海來台後,任教於台中師範學校,直至1973年退休為止,曾獲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等殊榮。擅長水墨山水,最具代表作品為四件百尺長卷的山水畫巨構,展現出地理人文及山川之美。 呂佛庭除了在傳統繪畫的造詣上受到藝壇的肯定之外,亦在傳統筆墨的根基上,發展出抽象水墨的風格,受到佛家「禪」學的影響,他曾提出「無意無象」的繪畫境界,意圖擺脫形與象的束縛。在二層的紙張上,以預先調好之濃、淡墨和顏料,率意地潑灑於紙上,墨與彩恣意流淌、融合並滲入下層紙張,待乾後揭去上層紙張而得此效果,通過觀者的想像,形成各種千姿百態之「萬水千山」奇景。雖然如款書所言之「漫揮彩墨原無意」,但畫家自身的情性及多年沉淫於繪畫之美感經驗仍不自覺流露其中,通過墨與彩自由地展現,創作出迥異於傳統之現代水墨畫。 款識:「漫揮彩墨原無意 萬水千山開畫圖 呂佛庭」 鈐印:白文「呂氏佛庭」,朱文「半僧」 出處:呂金龍,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