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彩墨抽象(五)

呂佛庭(1911-2005),乳名天賜,字福亭,後改字為佛庭,並號半僧、迂翁,法名菩賢。呂氏出身河南泌陽縣醫生世家,琴書詩畫無不精擅,七歲即開始習畫,由花鳥入門,再學人物。二十一歲負笈北平美術專科學校,拜管平湖(1897-1967)等名師學習,常至故宮博物院遊覽真跡。畢業後走訪名山大川,以自然為師。1948年隻身來臺,初任臺東師範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美術教師,後至臺中師範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任教;曾擔任教育部美育委員、學術審議委員,又組織中部美術協會、中國畫學會、國風書畫會等團體,教育英才無數。1965年獲第一屆中山文藝獎,1988年獲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文藝設特別貢獻獎,1993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章。 本件紙本彩墨作品,為作者晚期一系列實驗性質強烈的抽象畫作之一,色彩斑斕,如夢似幻,右下角題名〈大美〉。此類作品,往往先將紙面充分浸水打濕,再憑直覺在畫面上任意點染,或緩慢以重墨滲入的手法,讓水自由地流動、擴散、沉漬而表現出充滿驚奇的趣味,呈現出煙雲朦朧、空靈縹緲的大氣氛圍,減省了皴法、造型、布局等人為的刻意營造。呂氏美學觀中,提出中國繪畫的四種境界,到達第四種「無意無相」,就是藝進於道。 畫心右下角款識:「大美。呂佛庭」。鈐印:白文「呂佛庭印」、朱文「半僧」。 出處:巫伊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