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潑墨(十一)

呂佛庭(1911-2005),乳名天賜,字福亭,後改佛庭,號半僧、迂翁。呂氏生於河南泌陽,幼承庭訓,喜研書畫,並習《芥子園畫譜》自娛。二十一歲負笈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從許翔階(活動於清末民初)、管平湖(1897-1967)等名師學習,並有機會目睹故宮博物院真跡。畢業後至各地尋幽探勝,汲取創作靈感。1948年來臺,初任臺東師範學校(今國立臺東大學)美術教師,後至臺中師範學校(今臺中教育大學)任教;1957年曾任教育部美育委員會駐會委員,兼國立藝術館(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美術組主任。又組織中部美術協會、中國畫學會、國風書畫會等團體,教育英才無數。1965年獲第一屆中山文藝獎,1988年獲文藝基金會文化建設特別貢獻獎。著有《中國書畫源流》、《中國畫史評傳》等書。 本件抽象水墨作品,見墨水流痕於紙上,如山巒起伏,前景隱約可見山上人家之屋頂,畫龍點睛,亦是唯一實筆處。呂氏曾云:「余作繪畫,端重天趣,絕棄雕飾,意在以墨為戲,而非標新立異也。…作畫必無所為、無所求,始能筆由趣生,沉塵沙而超凡塵。」民國六十三年(1974),作者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禪意畫展,張大千(1899-1983)曾蒞臨並選作購藏;張、呂二人初識於北平(1934),後又於四川、臺灣多次往來,互有啟發。 款識:「佛庭」。鈐印:白文「呂佛庭印」。 出處:巫伊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