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男子

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父親為國立音樂院的創辦人蕭友梅(1880-1940)。蕭勤出生時,中國局勢動盪,不久雙親即病逝。1949年,蕭勤隨親人輾轉來臺。1951年,考取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受畫家周瑛(1922-2011)、朱德群(1920-2014)指導。1952年,經同學霍剛(1932-)引介,進入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受李仲生指導的蕭勤,學習自動性技法(Automatism),認識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抽象主義,以及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的現代繪畫理念。繪畫風格則參照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1985),描繪中國京劇造形的人物像。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克利(Paul Klee, 1879-1940)則引發蕭勤的興趣,使他融合書法與金石學對文字的結構解析,發展個人的抽象作品。 《男子》是蕭勤少見的具象人物作品。其運用中國書畫的白描線條,勾勒一名右手持印,兩眼直視其前方的男子。男子的頭髮齊短,雙唇緊閉,整體表情顯得沉靜、凝練。他的寬口衣袖,帶有飄逸感,下擺處微微飄起,領口則如領巾或圍脖般皺折、垂墜,整體看來類似修行者的穿著。蕭勤的線條簡練,卻精準掌握形體的神韻。畫面右下方,蓋有一枚刻有蕭勤姓名的小篆細朱文的印。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