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平定臺灣戰圖(八)大武壠之戰

平定林爽文事件被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自詡為「十全武功」之一。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知府以查辦民間幫會滋事為由,派兵抓人,焚燒村舍,林爽文(1756-1788)藉此發動天地會起義。由於閩浙總督常青(?-1793)征剿不力,乾隆改派福康安(1754-1796)、海蘭察(?-1793)討逆,終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鎮壓義軍,捕獲林爽文。乾隆為紀念這次戰役,敕命完成《平定臺灣戰圖》冊12幅銅版組畫。包括〈大武壠之戰〉的前10幅是由宮廷畫家姚文瀚等人繪製圖稿,再交付造辦處以蝕刻法(硬防腐蝕劑腐蝕與細點腐蝕)鐫印而成。 乾隆五十三年正月五日林爽文遭捕後,清軍隨即南下收復鳳山縣城,進擊大武壠(今臺南市玉井區)地區莊大田(1734-1788)部眾。〈大武壠之戰〉中,清軍左路火槍、弓箭齊發,右路騎兵以及手持刀盾的步兵挺進,上方山坳小道中亦有大軍趁勝追擊潰敗四散的義軍。另外,此作左上山區還繪有協同清軍作戰的原住民。畫家採全景式構圖繪製,能通盤掌握戰場各部分事物,亦可呈現浩大的戰爭場面。但人物受中國傳統木刻版畫影響,頭大身小,面部以單線勾勒;山石仿水墨皴法,能表現其陰陽向背,唯立體感不強。此作媒材、技法來自西洋,風格形式仍屬中國式,繪畫水平與刻製水準並不高超。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79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