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無常

廿世紀台灣的膠彩畫發展,約可粗分成三個時期:首先是日治時期官辦美術展覽會為開端的「東洋畫」,接著是在台灣光復之後舉辦的「省展」裡遭遇「正統國畫之爭」的困厄,最後才是林之助「膠彩畫正名」之後的學院化發展。在廿世紀末的膠彩畫學院化過程中,林之助親臨指導的東海大學美術系蔚為重鎮。膠彩畫家林彥良(1979-)在東海美術系畢業後,追源日本留學,更勤勞於臺、日兩地的膠彩畫交流,在台灣膠彩畫發展史裡自有其重要性。林彥良〈無常〉一作明顯地受到維也納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的影響;世界美術史的借鑑確是膠彩畫學院化之後另一風格轉變,截然不同於僅僅侷限於寫生的前輩膠彩畫家。畫中大量地以金箔、石青、胡粉等天然顏料為媒材,也較集中地表現了當年積極引進日本畫媒材技法的時代氣氛。作品由三連幅組成:中間一幅作捻指的白衣女子置身於金碧粉荷之間,黑髮上揚橫飄而與手臂共同地指向前方;兩旁各置一小條幅,繪金碧粉荷,惟其圖案皆與中間一幅不相連貫。由於畫家僅只是尋求荷花意象的連貫,確不再是傳統意義的連屏,因此在展覽形式上三幅相互獨立且彼此之間有所間隔。 出處:施世昱,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200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