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浮世之球

蔡宏達(1967-1996)生於臺北市,出生三天即被診斷罹患先天性血友病。他就讀師大附中開始習畫,決定報考美術系。1986年入學文化大學美術系,大三時接觸版畫創作,直至過世的數年間,作品屢獲國內外版畫大獎。他的版印以金屬凹版為主,充分反映生命的有限與無常,用隱喻探討宇宙的生滅,以及對社會、歷史、科技文明提出質疑。其畫風精密細緻,色調灰冷嚴峻,構圖可將人引入一個超越現實的異想世界。1990年,蔡宏達與同學在陽明山成立「火盒子版畫工房」(「火盒子」意指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對推動臺灣現代版畫有一定的貢獻。 應用蝕刻法(Etching)創作的凹版版畫〈浮世之球〉採取了無背景的構圖方式,乃由一顆圓形透明球體佔滿整個畫面。雖然這樣的處理方式排除了背景在繪畫中的襯托功能,但因球體內部的結構複雜、形象奇特,所以能讓觀者聚焦在主體身上,且不會感到單調乏味。仔細審視球體,盡是一些難以名狀的生物與景致,我們雖無法一一指認,卻可以察覺到它們的共存共榮。欣賞這幅圖畫,或可讓人再次體察「與造物同體,天地並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變化散聚,不常其形。……昔者天地開闢,萬物並生。大者恬其性,細者靜其形。」(〔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這樣應變順和的人生觀,是否更能圓融豁達地面對浮華世事的聚散無常。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