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海色軀殼

蔡宏達(1967-1996)生於臺北市,出生三天即被診斷罹患先天性血友病。因為生病,求學及成長之路都備極艱辛。他就讀師大附中開始習畫,決定報考美術系。1986年入學文化大學美術系,大三時接觸版畫創作,直至過世的數年間,作品屢獲全省美展、南瀛美展、臺北市美展、高雄市美展等版畫大獎,並多次入選國際性版畫大展。他的版印以金屬凹版為主,充分反映生命的有限與無常,用隱喻探討宇宙的生滅,以及對社會、歷史、科技文明提出質疑。其畫風精密細緻,色調灰冷嚴峻,構圖可將人引入一個超越現實的異想世界。1990年,蔡宏達與同學在陽明山成立「火盒子版畫工房」(「火盒子」意指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致力於臺灣現代版畫教育的推動。 運用蝕刻法(Etching)創作的〈海色軀殼〉(1994),畫面中央懸空飄浮著單一巨大的梭形物體,此物有著金屬質感的外皮與萼片形狀的尖端,透過崩壞迸裂的缺口,還可見到內部的繁密卷鬚與卵狀核心;它的後方則布滿了排列整齊的正方形龕室,每一龕室中都有一個卵狀物體,看起來頗像結構精密的蜜蜂巢房。而整件作品所營造的場景,也像科幻電影中異形怪物的藏匿處或孕育所,似乎外星或海底的神秘生物隨時會破殼而出。作者運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造了黑暗、寒冷、寂靜、駭人的謎樣世界;同時也讓人省思,假如有一天真的發生了這樣的景況,是否意味著人類已被地球遺棄,並由另一物種取代。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