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崩裂之地

蔡宏達(1967-1996)生於臺北市,出生三天即被診斷罹患先天性血友病。他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版畫充分反映生命的有限與無常、用隱喻探討宇宙的生滅,並提出對命運、歷史、科技文明的質疑。其作品精密細緻,常以黑、白、灰、咖啡和灰紫色調呈現,構圖可將人引入一個超越現實的異想世界。 〈崩裂之地〉以蝕刻法(Etching)印製,並加以手繪上彩。這件作品由數顆形如鵝卵的隕石布滿畫面,其間建築物錯落、一位裸女仰躺、紅色球體印有U235字樣、長著鬚狀觸手的生物……,這些元素構成了謎樣的空間、詭譎陰森的氣氛,也控訴著人們對權力欲望的不停追求。此外,這組構件像是從右上方斜向隕落,並在撞擊的瞬間激起塵土。眾所皆知,U235(鈾-235)原子核分裂時,會釋放巨大能量,甚至發生連鎖反應。所產生的熱能可將水加熱成高溫高壓的水蒸汽,進而推動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當然,高度濃縮鈾還能製造核武器。基於關心,蔡宏達藉由此作提出質問。恰巧的是,〈崩裂之地〉完成的這年(1993),IGPRAD會議通過自1994年2月起,禁止所有放射性廢料傾倒於海洋,1996年起工業廢料亦在禁止名單之列。[1]顯見,蔡宏達不僅熱衷藝術創作,同時也是一位敏銳又盡職的社會觀察員。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