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流放石刻

蔡宏達(1967-1996)生於臺北市,出生三天即被診斷罹患先天性血友病。就讀師大附中開始習畫,1986年入學文化大學美術系,大三時開始鑽研版畫,直至過世的數年間,屢獲國內外版畫大獎。他的版印作品以金屬凹版為主,充分反映生命的有限與無常,用隱喻探討宇宙的生滅,以及對命運、歷史、科技文明提出質疑。其畫風精密細緻,常以黑、白、灰、咖啡和灰紫色調呈現,構圖可將人引入一個超越現實的異想世界。1990年與同學成立「火盒子版畫工房」(「火盒子」意指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對推動臺灣現代版畫有一定的貢獻。 以蝕刻法(Etching)製印的〈流放石刻〉(1991),是蔡宏達綠島浮潛後對海底景象所作的紀錄,曾獲「中華民國第六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版畫類優選獎、「荷蘭第一屆國際版畫展」入選典藏等。其所描繪的,是一個座落在幽暗海床上的巨大岩石。岩石身上長滿了海草,固著了不知名的生物,又被海水侵蝕得斑駁崩裂;它的表面也開鑿過一組組的建築,從圓形孔洞還可以看到內部躲藏的魚……。它曾經輝煌繁華,但如今已被淹沒遺忘。從岩石左上方印有Formosa字樣的布條來看,蔡宏達以此比喻臺灣寶島(一種研究觀點認為16世紀葡萄牙人所指「福爾摩沙」極可能為沖繩)。或許,這塊土地上一切的消長與演進,都讓他抱持希望,但也憂心忡忡――因為,人類文明常常在歷史的進程中就不知不覺地衰亡、瓦解。此作主體結構複雜,明暗調子豐富,光影變化優美微妙,足見作者充分具備統整畫面的能力。 出處:朱正卿,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